刘辉:质朴入画耀光辉 郭明兴
时间:来源:大江文化浏览:刘辉:质朴入画耀光辉
郭明兴
一
在刘辉的记忆里,画画是自幼发自内心的喜欢,只要有一张纸,就可以随性子任意涂画,七八岁时,他最爱画的是马,因从小随父亲部队驻扎雅安,军营里的马随处可见,当战士饲养马、放牧马时,他都细致观察,渐渐掌握到马的习性和动态,在军营里,放坝坝电影也大都是硝烟弥漫,铁蹄纵横的战争片,银幕上剽悍矫健的战马形象让他着迷,画马的兴趣更是高涨,欲罢不能。那些年,连环画也是刘辉童年时代的精神养料,他常以刘继卤的连环画为蓝本,临摹《东坡先生和狼》《鸡毛信》等连环画中的人物、山水和树石,独自揣摩绘画的结构、线条等技法,这为他日后作画积累了不少的素材。
刘辉16岁当兵入伍,因其绘画特长,在部队经常从连队抽调出来搞宣传。他画宣传画、画漫画、办专刊,不仅坚持了个人的兴趣爱好,而且在实际工作中得到锻炼和提高。
1978年刘辉从部队退役回乐山,他为嘉州浓郁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文化积淀所感慨,为古城兴盛的文风和书画氛围所倾心,不知不觉也就迷恋起山水画来。当时,经父亲的朋友引见,认识了乐山著名画家杨风,并拜杨风先生为师,他工作之余,常常骑自行车去乌尤寺观摩杨风作画。以后有幸结识嘉州画院副院长黄仲新,再又得到指教,黄仲新老师边画边讲,他总是专心致意刻苦学习,受益匪浅。事隔二年后,乐山与苏州联合举办画展,黄仲新老师积极鼓动他参加,并亲自为他参展的一幅山水画题款,这让刘辉深受鼓舞,进步加快。从此,,孕育在刘辉骨子里的对美术的挚爱重新发芽、再度拔节,为他以后在山水画的创作发展打下了基础。
刘辉研习山水画四十载,不知不觉光阴已悄然逝去,回首清晰而模糊的过往,让他留下太多的感慨。这么多年来,刘辉一直坚持在画,他画案上的纸张,承载了多少关于天地与岁月的故事,他手中的画笔,描绘的是童年的快乐和不变的情怀。正是这些值得铭记的东西,成为滋养他艺术生命的源泉和动力。
二
绘画作为一门表达个体情感及生命状态的艺术,对画家的品格和修为有着极高的要求。宋代著名书画评论家郭若虚说:“人品既已高矣,气韵不得不高;气韵既已高矣,生动不得不至。”此语出自他的《图画见闻志》,意思是,人品修养与书画的境界关联密不可分。自我内在的思想境界高,艺术境界定位就会高,作品体现出的格调气息自然也会高。
刘辉,给我的印象就是质朴、内敛和低调。他待人真挚,和蔼可鞠,凡是与刘辉打过交道的,都有着共同感受。别人讲学谈艺,他总是认真专注地聆听,说到妙处点点头,从中得到启发。他自己讲话注重分寸,话语不多,却很精到,处处谈到点子上。也许是我与刘辉几次接触留下好感的缘故,也许是我们都生活在乐山,曾经都有一段在工厂里做工的经历,与他交流有一种亲近感,谈起话来感觉舒服随和。
可能是因爱屋及乌,喜欢刘辉这个人,无疑也喜欢刘辉的画。画如其人,看到他气韵生动,秀雅清新的作品,自然想起他这个人,一个内秀的人,一个有着自我审美高度的人!
与刘辉相约侃谈,谈到生活,他感慨地说:由于受家庭教育的熏陶,得父亲的谆谆教诲,决定了自己对人生道路的选择。早年拿起笔来画画,我并不是想做什么画家,也不认为自己有这么个才能,我想一个人总是应该有所信仰和追求,生活才有所意义和价值。
一种根植于内在的素质与学养,在刘辉身上体现得特别浓郁。刘辉自来就喜好读书,读文史书、读书画理论书,而且喜欢交正直、善良且具有思想的朋友,在与其交往中得到启迪。他喜欢沉下来思考,用淡定沉静的心看世界,他喜欢静下来创作,夜深人静时展纸作画,已成为他多年的积习。
刘辉拥有阳光般的心态,他主张艺术要追求健康乐观的感官享受,表现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。谈到创作,他说到个人的理解:“艺术要创新,我认为首先是心要诚,情要真、认识要新、要高,要有成熟的艺术思想才能有成熟的艺术创作。人的蕴藉给书画以滋养,画的境界自然会高起来。”这是刘辉多年来的一种思考,也是他不断探索。反复锤炼,苦心经营的深刻体验。
刘辉希望自己在艺术道路上走得更远。当他谈到在向更高境界迈进所遇困惑而语言有些激动时,我顿然感到一个有着赤子之心的画家,对艺术探索怀有的虔诚和敬重。
三
刘辉的山水画独具特色。始于传统,师法自然,清新雅致。朝气蓬勃。画面讲究章法布局,构图巧妙,行笔轻松而自然,画面含蓄而内秀,平实处力透纸背,空灵处缥缈欲仙,作品隐藏着味外之味,言外之旨,充满时代气息,表达出令人感动而又莫可名状的情态。
《山水有清音》是作者采用水墨技法为峨眉山十景之一“双桥清音”的别样诠释。巍峨山峰云雾升腾,黑白二水汇涌牛心,三两游人指点遥望,双桥虹影流泉清音,画面全方位地表现出峨眉景致的风情和韵味。作品《云漫野壑深》《春山暮烟霏》,着墨浓淡相宜,纵横挥洒,让我们领略了“自然造化,天人合一”的意境。
一幅《山乡清韵》的写意画图,点点翠碧,树影参差,苍山如黛,疏烟缭绕。远处,峰峦叠嶂,几间瓦屋若隐若现,近处,一泓山泉蜿蜒流出,牧牛人影行走山径,那悠然,那神韵,呈现出世外桃源的闲适情景。再如《疑是桃花源中人》,采用窄长构图,以近墨重彩,远淡映衬的手法,勾勒远山近树、,松林瓦屋,墨染险峻山势,云烟飘绕,让人不知不觉便沉浸在旷达悠远,恬淡安适的氛围中。
《峨眉耸立青天外》、《布金林里藏伏虎》、《林深色更幽》、《古镇幽韵》等画作,都是从不同的层面,以实虚相彰、疏密有致的画法来描绘山色林涛、寺庙房舍的情景,均称得上是作者近年来比较满意的作品。
刘辉钟情于山水的和谐,善于以水墨的浓淡描摹美景,渲染山水,打破青绿重彩和线条勾勒的束缚。作品淡然洒脱的风格,表达出“此时无声胜有声”的水墨境界,不经意中,给人以美的陶冶、智的启发,赋予读者更多的感同身受与共鸣。
我对周易《姓名学》毫无研究,却一直怀疑有一种玄机,是否召承家族文化的这种符号,对其一生的命运也存有某种预见性的暗示。以此逻辑推理,刘辉的人生轨迹是精彩的,刘辉的笔墨艺术是出色的,他脚踏实地走在路上,用自己的勤奋、执着,成就着人生的理想,闪耀着质朴与率真的艺术光辉。
率真源于一份真挚的力量,这种率真介入笔墨没有矫情,没有伪饰,而质朴是实用与审美、心灵与自然的和谐统一。古代画家提倡“反朴归真”,“绚烂之极,归于平淡”,从某种意义说即是对质朴品格和境界的追求。
人说山水画是一个人的心灵境界,刘辉秉承浑然天成的画风,用心画出的那些水墨山水,让人感觉到一种谦恭温良的气息,其一笔一画无不体现出他个人淳朴、平淡、冷静的性格,蕴涵着许多的浑朴及恬静,而少了尘世的喧嚣和浮华。
四
刘辉是一位非常重视写生的画家。每年都要外出写生,常常身背画具,怀揣干粮,攀登跋涉于大地的山川沟壑。 面对自然物体,如何观察、取舍、提炼,做到物我相融呢?刘辉十分崇尚著名画家黄宾虹的“坐望”画论,并以自己的亲身体验来解读。
《黄宾虹画语录》有言:“山水画家,对于山水创作,必然有着它的过程,这个过程有四:一是‘登山临水’,二是‘坐望苦不足’,三是‘山水我所有’,四是‘三思而后行’。此四者,缺一不可。”如此经典画论,使刘辉深受启发,增强了对于写生的认识。画家要心占天地,“登山临水”去大自然观察体验。写生的现场感特别强烈,要坐下来细致的看,“意在笔先”,作画之前有所构思,行笔作画笔笔有思,边画再边思。此“三思而后行”,才能“中得心源”。
写生山水是个体的创作,最能展现作者的个性本色和情感抒发。每个人对自然事物的认识不一样,画出的效果也不一样。野外写生,同样一个地方,一处景点,只要你认真去看,每次都都会有新的感受,新的发现。
峨眉山之秀美,是刘辉写生的土壤;大渡河之奔放,是刘辉创作的泉涌。无论是峨眉山道潺潺的溪流,重重山峦缥缈的云朵,还是高高悬崖挺立的雪松,清幽古镇参差的瓦屋,他都是用一双善于探寻发现的眼睛去观望,用一颗善良而睿智的心去感知。刘辉说,“只有用这种方式才能够表达出我蕴藉已久的情绪,或许有时这种情绪带点怅惘的味道,但却是我对自然山川一种真情实感的表露。”
一位美术评论家说得好:“艺术不仅是一种视觉感受的载体,同时也是彰显艺术家个性气质和情感的直接体现,”刘辉坚持写生创作,他的生命体验已内化为绘画的气息,转化为自己的艺术语言,让作品产生与众不同的艺术效果,给予众人一份笃定不移的信任。
刘辉身为四川省美术家协会会员,中国水墨画研究院研究员,嘉州画院一级画师,乐山市艺术研究所特聘书画创作研究员,多年以来,他深深扎根于嘉州这片神奇的土地,在嘉州文化的历史渊源中浸泡,通过不懈的努力,如今已是硕果累累。作品曾多次参加全国、省、市各类大型书画展,并获众多奖项,其作品曾被人民大会堂、钓鱼台国宾馆、中南海和多家纪念馆、博物馆收藏;也有多幅作品选送日本、美国、新加坡、韩国及台湾、香港等地展出,得到了社会各界及画界行家的关注和好评。
刘辉,可谓嘉州画派的佼佼者,恰逢人到中年,他的艺术生涯将进入一个新的跨越,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机遇和空间。刘辉相告,他打算明年出版一本个人写生集,每天仍在抓紧绘画。我相信刘辉的写生画集一定能成功出版,我们期待着,那一幅幅精美的作品,将成为刘辉在艺术探索路上永恒的铭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