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网站首页 >新闻动态 > 行业动态 > 正文

《中国书法报》对话张荣庆先生

时间:来源:大江文化浏览:
 中国书协从活动组织上,逐步带动了书法创作水平的提高。
 
《中国书法报》对话张荣庆先生
 
        李世俊:张老师您好,很高兴今天能采访到您。您是很早到中国书协工作的,请您简单谈一下您对近几十年中国书法发展的感受。

         张荣庆:大学我学的是建筑专业,曾在设计院设计图版十多年。后来到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当了几年编辑。我是1984年到中国书协工作的,在中国书协工作了十多年,直到1998年退休。我刚去时中国书协机关只有几个人,后来逐步扩大。中国书协对当代中国书法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,包括书法创作、学术研究、教育推广以及对外交流等方方面面都做了大量的工作,培养推出了很多人才。
        特别是中国书协举办的展览,“全国展”“中青展”以及一些“专项展”影响很大。那个时候在全国形成了“书法热”,几个创作实力比较强的省份也凸显出来了。比如河南、辽宁、山东、江浙一带,包括其他省份也都带动起来了。总的来讲,中国书协从活动组织上,逐步带动了书法创作水平的提高,书法作者的队伍也日益壮大,在全国来说普及程度也有很大的提高。
        每一时代的书家们集体实践铸成的新局面、新风尚、新特点,这就是时代的发展、时代的创新。


        李世俊:是的,当时很多省份都相继组织来北京展览,展示各省书法风采,包括河南的“墨海弄潮”、辽宁的“北苑进京”,等等。随着“书法热”的不断升温,书坛也出现了各种不同的书法创作研究理念,总而言之是围绕“创新”这一概念展开的。不知您对于“创新”是如何理解的?

        张荣庆:创新,非常可贵。从宏观意义上说,中国书法艺术延续了几千年,今后还会延续下去。延续当中有发展,发展要靠不断创新,没有创新就不可能有发展。我个人理解,真正意义的创新,可分为集体的即时代的创新和书家个体的创新。纵观中国书法史,自先秦至当代,几乎每个时代都出现了不同于前代的新局面、新风尚、新特点。这是靠每一个时代的书家们集体实践铸成的,这就是时代的发展、时代的创新。
        然而,真正的创新不易。当今中国书坛,中青年书家是最活跃的力量。中青年书家创新意识强,这是很好的。说老实话,现在如果能出上几位硬邦邦的创新大家,那是不得了的事情。然而,这些年大家折腾来折腾去,出了创新大家吗?恐怕很难说。当然背不住有人敢拍着胸脯说:“洒家就是!”可是别人买他的账吗?创新大家可不是吹出来的,小圈子乱捧,也不行。有创新的雄心很好,但创新断非简单“心想”就能“事成”,也断非玩些花活就能奏效的。其实,真正的创新是有前提的,前提是什么?继承。我把继承叫“入古”。只有下大力气老老实实地“入古”,站在前人肩膀上开辟新天地,舍此似无其他捷径可循。
        立足于中国传统书法之继承与弘扬,注重人品,注重功力,注重学养,同时兼顾理论。

       李世俊:您在艺术研究院组织了书法艺术工作室,您在书法教学当中的教学理念是怎么样的?

       张荣庆: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有五个方面要注意。
      一是坚持教学理念和学书理念的统一。
      对于传统书法中一切好的东西,要老老实实地继承、弘扬,而不是破坏、消解。这实际上也是我所坚持的关于学书的基本理念。对于这个问题,在班上跟学员们反复强调,大家也基本上达成了共识。
      二是树立学书过程中不断调整的意识。
      班上学员来自四面八方,学书情况各异。开学以后,会做一些摸底的工作,然后进行调整。调整的目的无非是为了少走弯路,寻求出一套切合自身书艺不断精进的有效办法来。其实不光是我们需要调整,书史上任何大家皆非固步自封,都是通过不断地调整完善才有所成就的。所以,树立不断调整的意识非常重要。每个学员都需要调整,需要调整的地方又各不一样。一旦摸清情况便随时更正,通过反复交流,大家均能心领神会,实施起来有所收获。办法理顺了,方向明确了,心里就亮堂了就更有奔头,不会迷茫无所适从了。说实在话,办这个班,能使学员们在学书上尽量调整得好一点,我是深感欣慰的。
       三是关于书写技能即所谓基本功的操练和认识。
       书写技能是书家的看家本领。对于书写技能的操练,不是一般的重视,应是极为重视。书写技能的锤炼,是通过临帖和创作实现的。大家对于临帖和创作的重视程度是毋庸置疑的。好多学员在临帖上花费的时间和精力,常令我钦佩和感叹。书写技能的锤炼,主要是法度的锤炼。结字是一大关,必须要高度重视,过好这一关。用笔乃是书法最核心的东西,其重要性更不必说。结字、用笔、用墨、形式,均须法度精微,高度熟练,还要善于灵活变通。变通就是在严守法度前提下的变化,用笔的变化,用墨的变化,形式的变化,四者加到一起,便是无穷尽的变化。所以,我认为,写字一途,主要是培养锻炼结字、用笔、用墨以及形式上的综合变通能力。能力出办法,能力越强,办法越多。这是我近来在写字技能的锤炼上所得的一点认识。
        四是千万不要忽视増进学养对学书的作用。
        我平时读书所用的时间大大地多于临帖和创作。我觉得增进学养对我学书之潜移默化的作用很大。光练字是不行的,最好的办法是练字和读书双管齐下。多读些书,对心态的调整也是有补益的。我会要求同学们结业之前写出一篇2000字以上的文章,也包含有促使大家多看些书的意思。
         五是非常珍视跟同学们结下的深情厚谊。
         教学当中跟学员们诚心以待相处得很好。学习氛围、风气很好。大家朝夕与共,亲密无间,互相关心、扶持,结下了深厚的友谊。
         中国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自己的艺术,是土生土长的。


         李世俊:习近平总书记在“十次文代会、九次作代会”中强调,“文运同国运相牵,文脉同国脉相连”。您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?

         张荣庆: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含义深刻、鼓舞人心。“文运同国运相牵,文脉同国脉相连”,习近平总书记以凝练、鲜明的语言,阐释了文艺与国家的血肉联系。中国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自己的艺术,是土生土长的。而我们书法人怎么去践行习总书记的讲话?这是我们当下所需要思考的。我认为这要通过我们书法人的艺术实践,把传统书法中最经典的、精髓的东西继承下来,并发扬光大。书法的发展会影响到社会的方方面面。书法写字已经深入到了老百姓的血液当中,孩子学着写一笔好字,家长们看了都高兴。我是从农村长大的,农村的父老乡亲们对写字写得好的人叫写家,这是发自内心的尊重。所以说继承、发扬传统文化不是空的,不能成为口号,要继续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普及书法艺术,这是我们书法人的历史使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