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网站首页 >新闻动态 > 行业动态 > 正文

【周末】张亨山:躬耕中的野逸

时间:来源:大江文化浏览:

报记者  杨莹  文/图

【周末】张亨山:躬耕中的野逸

【人物档案】

张亨山,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,四川省书法家协会理事,乐山市文联副主席,乐山市书法家协会主席,嘉州画院顾问。2014年,其作品入展第二届“赵孟頫奖”全国书法作品展、第四届中国西部书法篆刻作品展;2014年获“永逸杯”四川省首届行草书大展三等奖;2016年其作品入展“看四川”诗书创作工程优秀书法作品展;2017年,获第四届中国廉政文化书画展优秀书法作品奖等。其书法作品被刘海粟美术馆、四川省美术馆收藏,出版有《亨山颋玉书事绘事展读》等。

学进之路无捷径可攀

【周末】张亨山:躬耕中的野逸

隶书的参差俯仰,使其姿态飘逸;楷书的方正端庄,使其遒劲有力;行书的错落有致,使其若天马行空,雷奔云集;草书的绵婉使转,使其奇姿雄迈。在这充满线条力感的书法作品中,或感到小桥流水轻流慢淌,或如林中老树静谧安祥……张亨山说,“书法艺术没有捷径可走,只有不断的躬耕。”

1954年,张亨山出生于沐川。“小时候没有接触过书法,看见别人写的字好看就想跟着学。”直到上了小学,张亨山开始跟着老师学写字,也许是天生对书法的敏感,每次上课他都很认真,一笔一划,毫不怠慢。

因为难得,所以珍惜。

张亨山说,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书法字帖很少,只有用复写纸印着找来的人民画报、杂志上的字体进行临摹。“直到90年代,市面上开始流行帖纸,我一口气买了5本,抱回家开始练习。”每天至少花上两个小时临帖,就这样,张亨山开始在文字的海洋中畅游。“临帖的过程就是琢磨名家书写名碑名帖的技巧、方法和本质规律的过程,使自己在学书的过程中少走弯路,少犯错误。无论是‘面临’还是‘背临’,都要发掘所临碑帖的特点,并把这种特点融入到运笔过程中。”

直到2013年,张亨山师从何应辉,学习篆书、草书、隶书等,逐渐走上系统学习的路。张亨山感言,自学的过程只是学会写字,跟着老师学习的三年才是真正学习书法的过程。2014年,张亨山的作品入展第二届“赵孟頫奖”全国书法作品展、第四届中国西部书法篆刻作品展,同年,成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。

扎根传统,与古为邻

【周末】张亨山:躬耕中的野逸

汉字书法作为一种特殊的审美信号系统,传导着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和审美人格。它以特有的形态,将中国人或规范或潇洒的人格价值,或守格或破格的文化精神暗传出来。在线条的飞扬和变化的布局中,能感觉到平衡与欹侧、协调与矛盾、统一与变化、齐整与错落。

书法这门古老但生机勃发的艺术,不仅丰富着张亨山的艺术审美修养,也成为他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途径。

“秦汉时期的书法更为有趣,朴实。”秦代是继承与创新的变革时期,秦书有八体,一曰大篆,二曰小篆,三曰刻符,四曰虫书,五曰摹印,六曰署书,七曰书,八曰隶书,基本概括了此时字体的面貌。“正如我现在研习的秦诏版,无论是在史学还是书法上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。”秦始皇统一中国,李斯为丞相,进行了统一全国文字工作,变大篆为小篆,结束了“文字异形”的状况。此书法似隶似楷,方整纯厚,气静神凝,遒古朴茂,属笔势宽绰高美一宗。与东汉诸碑刻隶书相比,别具一格。

中国的书法艺术,表面看来非常普通,不过是拿毛笔蘸墨汁在纸上书写汉字而已,似乎人人都会,没有任何神秘和独特之处,但事实恰恰相反。张亨山说,书法艺术的形式,最为简单不过——只有汉字、黑白的组合,至多加上纸色和装裱形式的变化以及红色印章的搭配。但这简单的形式中,却包含着无限变化、无限丰富的形态。

“汉字的历史形态本身是丰富多样的。从最初的甲骨文、到商周的金文、到秦汉的篆书隶书草书、汉代以后的行书楷书,又是既有区别更有联系的。”在张亨山看来,中国书法是一门古老而又富有强大生命力的艺术。“中国书法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历史长河的洗礼,传承至今已连绵几千年经久不衰,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,它在传承中华文化、弘扬民族精神、丰富人民文化生活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。”张亨山说,在研习书法的同时,更应注重传统国学的滋养,内理情性,外修品格,由内而外,道艺兼修,笔下的字才能表现出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。而对于书法欣赏者来说,书家把自己真挚,强烈的感情贯注到作品中去时,才能使观赏者而感而动,产生思想感情上的共鸣。

唯有创新才能长远

【周末】张亨山:躬耕中的野逸

“创新,是每一位书法家的必备艺术素养。”创新注重两个方面,在传统书法的基础上创新,以及转变理念中探索形式的创新。“书法艺术,只有在继承传统书法的基础上,才能发展得更远更深更实。”

对于“中国书法的继承与创新”问题,张亨山有着属于自己的思考。他认为,中国书法的继承与创新,首先要“入古”,然后才能出新。“艺术从来都不是无源之水、无本之木,尤其是中国的书法艺术,一定要根植传统,只有在继承的基础之上才能谈创新,才能进一步发扬光大。”

书法艺术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突出代表,书法艺术不仅仅是在写字,同时也是在写心、写志向、写文化、写学识,只有了解了这一点,才能更好地、更深入地了解书法艺术。在张亨山看来,书法艺术是最抽象的艺术,它只有黑与白两种颜色组成,后来加上印章的一点红点缀,而正是如此抽象的艺术,却能够反映书法家最为丰富的内心世界。

具体到书法创作,张亨山表示,在此期间,他学习了所有能够找到的历代法帖,并广泛参考当代各大展览,从中吸收丰富的营养。“在此基础之上,还不能与时人雷同,必须有自己的面貌,完全写出自己来。在不脱离传统的基础之上,追求自己的独创艺术。”创新是每个艺术家必须要面对的一个课题,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,任何艺术都是难以流传广远的。

据张亨山介绍,王羲之、欧阳询、颜真卿、怀素……这些书法大家的作品他都临摹过,张亨山最为推崇的是石涛的《画语录》。

古之人未尝不以法为也。无法则于世无限焉。是一画者,非无限而限之也,非有法而限之也,法无障,障无法。法自画生,障自画退。法障不参。而乾旋坤转之义得矣,画道彰矣,一画了矣。

世人只知事事有规矩,而不知乾坤旋转、阴阳转化,对立统一的道理。正如书法艺术,章法和字势讲究疏密关系,讲究空间美和实体美。“‘疏’,可以跑马;‘密’,不可插针。”

品味高低决定书法艺术的格调

【周末】张亨山:躬耕中的野逸

在张亨山看来,书法研习,必须投入足够多的时间和精力,细细揣摩古代书法名家的作品,通过临写,渐次达到创新,达到用书法抒发个人情感的境界。仅停留在临摹古人书法,外形很像,未得其气韵,不会有大的提高。“研习书法的人所负才华的多寡,决定了其书法艺术水准的高低。而书法功力则非短时间能够练就,需要持续一生的努力。书法家眼界的开阔与否,与自身的阅读量成正比,不但要多看多学,还要善于总结。”

“书法艺术经过数千年的经营构建,形成了一个完备的开放式的技法体系。这些技法所以能流传至今,是因为它经过历代书家的探索实践和成功经验的总结,反映了书法艺术规律。无论是用笔、结体、章法还是用纸、用墨、行款、幅式,前人所积累的丰富经验,对于今天学习书法的人来说,无疑都是极其宝贵的财富。”于张亨山而言,把握笔中藏的用笔基调,感受质朴的力感与沉稳厚重的精髓,无疑是一场气韵高古,平和简静的艺术享受。